張子君 社會學系109級畢業生 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以一言敝之,四年的社會學課程是不斷的在訓練我「挖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能力、對他人的理解力以及培養自身人本的價值體系。一門包山包海的學科,在很多當代議題上都有機會涉略。在課堂上或報告撰寫過程中,有機會翻覆辨思,且沒有唯一正解。此種思維邏輯上的訓練增加了我對世界認知的深度與廣度。尤其在上研究所之後,更在各個方面不斷體會其威力。

其一、社會研究方法之訓練。碩班的課程之中,過半數的必修需要進行為個案公司進行訪談與問題診斷,其核心不離「挖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能力。以訪談為例,此時社會研究方法的「質化研究」便派上用場。個案公司宛如一個田野。進行田野調查,擁有好的訪談操作技巧(例如提問及聆聽。用提問誘使受訪者提供更多有效資訊,用聆聽獲得到更多的語言或非語言的玄外之音)能更為全面地理解組織內部現象,挖掘真正問題所在。紮實的質性研究方法之訓練,使我在碩班個案訪談中順風順水。

其二、理解與包容力。群體規範對於個人行為的形塑效果是大的。理解個人-組織之關聯與權力-階層之架構,使我在接觸個案公司之受訪者,或者其他不同族群文化的人時,能不再將問題聚焦於表層的個人行為,更深一層的窺見組織脈絡性問題,同時反思自己亦可能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如刻板映像或偏見等。對課業而言,理解的背後帶來的是建設性分析;對生活而言,理解帶來的是文化包容與尊重。

其三、人本關懷的精神。四年下來,「人本」或多或少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改變行為與思考模式。平常對於時事議題會感興趣,論文主題也選擇相關內容。別看這份熱忱對工作好像沒有什麼用處,近幾年來,隨著永續議題的發光發熱,許多為了提升公司競爭力,也在開始耕耘ESG(一項評估企業經營的指標,納入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三大範疇),吸引投資人投資。永續的領域,人本的領域在公司的運用上也會越來越有需求。

高中的時候,我不知道怎麼去解讀這個世界。總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但四年的淬煉下,我成為自己當初想成為的人,有一套邏輯思考模式,帶我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