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東華大學

 

 

網站管理  

【活動轉知】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Farm for Change氣候變遷:生態文學、環境人文與韌性社會跨領域觀念實驗室」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Farm for Change氣候變遷:生態文學、環境人文與韌性社會跨領域觀念實驗室」擬於114527(星期二)中午12時,邀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盧倩儀研究員於Webex線上舉辦演講,講題為「愛鄉愛土愛地球,還是愛國?:以杭士基無政府主義破解「去成長」困境」,演講海報如附加檔案,歡迎踴躍參加,並煩請協助公告張貼演講資訊,謝謝您。

 

詳細演講資訊如下:

 

愛鄉愛土愛地球,還是愛國?:以杭士基無政府主義破解「去成長」困境

講者:盧倩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蕭代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主持: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時間:2025527日(二)12:00~14:00

地點:Webex線上會議直播

報名:https://forms.gle/db8zks9kxoYTauaV6

主辦單位:本院歐美研究所氣候變遷人文社會跨領域觀念實驗室

活動網址:https://farmforchange.ea.sinica.edu.tw/Academic-Events

聯絡人:林碧美,(023789-7222pimei@gate.sinica.edu.tw   

 

主題簡介

 

在台灣生態環境一寸接著一寸遭受破壞的過程中,挺身捍衛家園的在地鄉親、關心地球的行動人士甚至一般選民所遭遇到的最大障礙往往是國家機器不斷宣揚的教條:國家必須發展、經濟必須成長、台灣必須有競爭力。一再依此邏輯「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台灣與地球的持續宜居皆逐漸淪為越來越縹緲的夢想。此現象舉世皆然,於是主張正視生態極限、停止經濟盲目不斷成長的「去成長」論述暨實踐在過去二三十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外蔓延壯大,如今已成全球顯學。但去成長是否緩不濟急?其「慢下來」的理念與我們「拼競爭力」、「愛國」的直覺反應間之矛盾又該如何解決?長年關心氣候危機的全球公共知識分子杭士基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其實藏著人人皆可從中受惠、並有助破解「去成長」困境的行動密碼。

 

 

講者簡介

 

盧倩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Farm for Change氣候變遷:生態文學、環境人文與韌性社會跨領域觀念實驗室成員,著有Surviving Democracy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n A Neoliberalized World (Routledge, 2020)

 

與談者簡介

 

蕭代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As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Fellow,近著《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2023)。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