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成效:本系教學成效優異學生屢獲國科會資助進行專題計畫
年度 | 學生 | 計畫名稱 | 指導教授 |
---|---|---|---|
113 | 王佳葳 | 探討新北市華新街區域之地下匯兌社會網絡與經濟活動 | 莊致嘉 |
113 | 張舒嫚 | 抵抗或受害?人間佛教已婚女性信徒的宗教參與、家庭生活與親密關係 | 蔡侑霖 |
113 | 陳 欣 | 多重壓迫的生命經驗:原住民女同志基督徒的身分認同、協商與策略 | 梁莉芳 |
113 | 蕭維恩 | 《精神科診間中的「失語」與「社會受苦」──年輕精神疾病者之病痛敘事分析》 | 黃華彥 |
112 | 王堉嘉 | 亞泥自救會的女性抗爭者: 抗爭者生命經驗的敘事分析 | 黃華彥 |
112 | 洪佳伶 | 社會鑲嵌下的門票買賣:娛樂產業二手票券賣方的資訊取得與社會網路 | 蔡侑霖 |
112 | 連睿詮 | 我或我們的人生地圖? 勞工階級家庭的教養腳本與社會流動的可能性 | 莊致嘉 |
110 | 梁歡儀 | 就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學生家長親職經驗之研究 | 呂傑華 |
110 | 廖映彤 | 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還是受害者?—當代台灣男性憂鬱症患者的敘事社會學分析 | 黃華彥 |
110 | 劉思怡 | 台灣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立法過程考察 | 蔡侑霖 |
110 | 劉俊良 | 「我們是誰?中國籍婚姻移民二代之國族認同初探 | 莊致嘉 |
109 | 張匯聆 | 「家庭主義」下的創傷與復原:成年人的幼年家暴經驗之敘事社會學分析 | 黃華彥 |
108 | 鄭至娟 | 我與我們的身分識別及屬性分類:社會流動下的階級想像 | 莊致嘉 |
108 | 林軒葦 | 國中生恆毅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探究 | 呂傑華 |
108 | 馬儀鈞 | 國內低價一日遊模態及發展與銀髮族參與之影響分析 | 黎德星 |
107 | 廖宏文 | Mayaw Komod與陳家豪都有相同的面試機會嗎?臺灣原住民族種族就業歧視情形之實驗研究 | 呂傑華 |
106 | 尤泓鈞 | 原住民的教育投資與入學加分政策的敘事分析 | 莊致嘉 |
105 | 楊佳穎 | 高中學生補習行為之敘事分析 | 莊致嘉 |
104 | 林吉偉 | 從消費文化變遷探討臺灣辦桌文化之轉型 | 呂傑華 |
104 | 郝俊嘉 | 花蓮羅山有機村的技術引進與社會資本:整合生產、生活、生態與行銷推廣的社會創新機制 | 田島真弓 |
103 | 盧亭榕 | 新住民社經條件之轉變影響家庭與國際文化地位扭轉─以花蓮縣之新住民為例 | 莊致嘉 |
103 | 王世明 | 非典型勞動之性別平等工作權: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 | 田島真弓 |
101 | 林宜穎 | 年總統大選網路微電影競選廣告策略運用與效果之分析 | 呂傑華 |
101 | 邱國智 | 台灣地方性花店的營運 | 田畠真弓 |
101 | 陳奕潔 | 市民農園遊客體驗價值與遊憩需求探討 | 李俊鴻 |
100 | 張慧芸 | 我國中高齡者不同就業類型發展之研析 | 黎德星 |
100 | 李虎門 | 歐盟政治決策機制的民主正當性問題初探-以歐盟理事會的職能為例 | 石忠山 |
100 | 江品儒 | 來台華人旅客的文化距離認知與旅遊需求探討 | 李俊鴻 |
100 | 石蕙嫚 | 台灣民眾從事打工度假度動機及性別角色特質探討 | 李俊鴻 |
99 | 呂宗晉 | 高中職學生對同志態度之研究 - 以花蓮地區為例 | 張德勝 |
99 | 林思婷 | 「美女陪搓」—麻將線上遊戲之電視廣告的性別意涵與刻板印象 | 呂傑華 |
99 | 陳宗聖 | 當代知識分子的角色困境─世俗化與學術化下的角色困境 | 王良能 |
99 | 黃政仁 | 節慶活動遊客的環境價值認知及旅遊需求探討 | 李俊鴻 |
97 | 周祐華 | 民宿關係行銷與遊客選擇行為之探討 - 以花蓮地區民宿業者為例 | 呂傑華 |
97 | 王姵心 | 選擇大學系所之相關因素探討-以台北花蓮為例 | 黎德星 |
97 | 陳怡蓁 | 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問題-以原住民族文化及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為例 | 成鳳樑 |
97 | 顏若卉 | 獅子V.S上帝:納尼亞王國中獅子隱喻之探究 | 鄭詠之 |
96 | 林哲園 | 愛滋病患人權問題之研究 - -站在社會公益與個人基本權之間 | 成鳳樑 |
96 | 韓婉婷 | 我國性騷擾防治法實施成效之研究 - 以東部地區為範圍 | 成鳳樑 |
95 | 蘇怡華 | 流浪犬安樂死問題研究-以花蓮教育大學校園為研究對象 | 成鳳樑 |
95 | 鍾宛君 | 由社會資本看志工力量-社會資本的形成與回饋 | 呂傑華 |
95 | 黃致融 | 抗爭後,商家與國家公園關係探討 - 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 | 戴興盛 |
95 | 張智凱 | 弱勢族群兒童之學習動機影響因素之研究 | 黎德星 |